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王德政
摘要: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战争的形势发展狼队尽显进攻决心,全力争胜不放松,经历狼队尽显进攻决心,全力争胜不放松了创建、发展、巩固和壮大的艰难发展历程,成为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抗日根据地,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历程贡献 启示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根据地广大人民和兄弟部队的密切配合下,历经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战争的形势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巩固和壮大的艰难发展历程,成为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抗日根据地,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现实启示。
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程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由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四个抗日根据地组成,位于潼关、徐州、德州、太原之间,控制着津浦、平汉、同蒲、正太、德石、陇海等铁路,处于战略枢纽的重要地位。它东依津浦铁路及运河,与山东、苏皖抗日根据地为邻;西依同蒲铁路及汾河,与晋绥抗日根据地相接;北依正太、德石铁路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交界;西南过黄河跨陇海铁路与豫鄂陕抗日根据地、东南过黄河近平汉铁路与鄂豫皖抗日根据地南北呼应,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广大地区,形似钢盔,虎视中原,威罩陇海。尤其是太行山脉,绵亘雄伟,气势磅礴,古有“太行天下脊”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一二九师司令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所在地,是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心脏与神经中枢,也是华北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主战场。
在从1937年7月开始创建至抗日战争胜利,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经历了四个战略阶段。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为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阶段
1937年7月7日,驻扎在北平西南卢沟桥的日本军队,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对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70万兵力展开“淞沪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出抗日通电。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但后来人们习惯上仍称八路军),辖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二九师等部。其中,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由原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一军及陕北红军的二十九军、独立第一、二、三、四团和红十五军团骑兵团等部组成。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倪志亮为参谋长、张浩为政训处主任(1937年10月,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张浩改为政治委员;1938年1月邓小平接替张浩任政治委员)、宋任穷为副主任(1938年1月改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八五旅七六九团、七七0团;三八六旅七七一团、七七二团等。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全师将三八五旅(欠七六九团)及师属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留防陕甘宁边区,师部率三八六旅全部、三八五旅七六九团、教导团、骑兵团等单位共9160人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1937年9月30日,在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率领下,由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地区出师抗日,于10月6日由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抗日前线。10月初,先头部队进抵太原,10月19日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夜袭明堡日军飞机场,炸毁敌机24架,歼敌100余人。接着,一二九师主力挺进太行山区,在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等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迅速扩大了狼队尽显进攻决心,全力争胜不放松我军影响。
从1937年10月中旬起,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八路军前方总部率同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第三纵队,先后进入太行山地区,连续取得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三次伏击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同时,同中共晋冀豫省委一起,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和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4月下旬,成立了晋冀豫军区和军分区,在潼关、郑州、石家庄、太原之间的晋冀豫地区全面展开广泛的游击战争,形成了以我党为主的抗战局面,包括晋东南、冀西、豫北等根据地在内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自1937年12月起,第一二九师先后派遣挺进支队、东进纵队、骑兵团和第一二九师主力部队,挺进冀南平原地区,与中共冀南特委一起,摧毁日伪组织,改编收编地方游杂武装,建立抗日政权,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20日,成立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4月,成立冀南军政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和冀南军区。8月,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改建为中共冀南区委员会。冀南行署下辖5个专署,51个县。至此,以南宫为中心,西起平汉铁路、东抵津浦铁路、北至沧石公路、南跨漳河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1937年冬至1938年底,我党在山东西部和河南东北部,积极组织开展抗日斗争,先后成立了中共直(隶)南特委和第四支队,中共鲁西特委和第十支队,中共泰(安)西特委和第六支队,中共苏鲁豫特委和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并建立了冀鲁豫边(也称小冀鲁豫,包括直南、豫北、鲁西南)、鲁西(包括鲁西北、运西、运东和泰西)、湖西(苏鲁豫边)等几块根据地,为形成冀鲁豫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到1938年10月,第一二九师由进入山西抗日战场时的9100余人迅速发展到5万余人。
(二)1938年11月至1940年12月为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阶段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停止了正面进攻,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集中主要力量进攻敌后八路军,对冀南、晋冀豫区和其它抗日根据地,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分割和“扫荡”。同时,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所谓《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反共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事件,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日益严重。面对敌顽夹击的严重形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遵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同晋冀鲁豫区域内的共产党组织和抗日政府相配合,紧紧依靠广大抗日民众,继续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积极打击敌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保卫了晋冀豫山区根据地,坚持了冀南平原的游击战争。同时,对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了又团结又斗争、以团结求斗争的方针,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向我“收复失地”的阴谋,坚持并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1938年12月起,第一一五师部队先后分三批进入冀鲁豫地区,与地方党组织一起,积极展开对敌对顽的斗争,进一步打开局面,使这个地区发展成为冀鲁豫、鲁西、湖西等三大块抗日根据地。
1939年12月,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部向晋东南的地区的决死一、三纵队发动进攻;石友三、朱怀冰等部也分别对冀南、太行我军发动进攻。全区军民在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在晋察冀兄弟部队的协同下,经过连续作战,打退了顽军的进攻,基本上改变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出现的“前门打虎、后门拒狼”的严重局面,第一二九师控制了冀南全部、太行北部、太岳北部共71个县,约80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区。
1940年4月开始,晋冀鲁豫区各根据地根据中共北方局黎城会议精神,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工作。成立太行军政委员会,开展了以审查干部、整顿基层组织和加强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整党工作。部队进行了政治整军和整编,第一二九师除原有的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和冀南军区外,又成立了9个新编旅以及太行和太岳两个军区;冀鲁豫地区也成立了冀鲁豫、鲁西两个军区。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成立,下辖冀南、太行、太岳3个行政区,15个专区,115个县,行政上初步实行了统一领导;冀鲁豫区也分别成立了鲁西区行政主任公署、冀南六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经过1940年一年的建党、建军、建政工作,晋冀鲁豫全区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根据地开始走向统一的,党、政、军各系统较为完整的时期,为建立统一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针对日军加紧实施“囚笼政策”,大肆修筑公路、铁路,增设碉堡、据点,进一步分割我根据地的情况,我冀南、晋冀豫地区的部队对白晋、石德、平汉等铁路及主要干线实施了连续的交通破击战,参加了举世震惊的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冀鲁豫区的部队粉碎了敌人的大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部的进攻。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全区军事武装发展到11万余人。
(三)1941年1月至1942年12月为根据地军民顽强斗争、战胜严重困难时期
1941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更加艰苦困难的阶段。日军为准备对英美作战,集中主力对付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两年内日军五次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扫荡”534次,并实行灭绝人性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致使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呈现日益严重的退缩局面。同时,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和日军配合,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攻和经济封锁,更加重了根据地的困难。为粉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联合夹击的阴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主力军进行了整训,纠正了对地方武装过多编并的倾向,加强了军区建设与地方武装、人民武装的建设。同时,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以武装斗争为核心的全面对敌斗争方针,大力组织游击集团,加强边沿对敌斗争,开展对敌政治攻势,打击敌人的蚕食进攻。1941年秋季,太行、冀南部队进行了邢台沙河永年战役等多次破击,对敌之封锁、分割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太岳部队在国民党溃败,中条、岳南广大地区陷于敌手之后,开辟了岳南新区。冀鲁豫地区也打退了国民党的多次进攻。同时,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需要,1941年7月,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杨秀峰任主席,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行政区,这样,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更大范围上实现了统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变华北为大东亚作战兵站基地”的方针下,更加紧了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进攻。1942年,日军继续疯狂推进治安强化运动,以“铁壁合围”、“捕捉奇袭”、“反转电击”、“辗转抉剔”等手段,对太行、太岳区进行了两次所谓“驻晋日军总进攻”,对冀南、冀鲁豫区进行了两次大合围,妄图消灭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生存条件,彻底摧毁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敌空前残酷的军事、政治、经济全力进攻下,根据地受到很大摧残,加之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灾荒,根据地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全区军民对敌进行了顽强斗争,认真贯彻了精兵简政政策,实行了党的一元化领导。1942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太行分局正式成立,邓小平为书记,领导太行、冀南、太岳、晋豫四个区党委及相应的政、军、群组织。10月,太岳、晋豫两区合并为太岳区。与此同时,湖西区划归冀鲁豫区,成立中共冀鲁豫区党委,黄敬为书记,受中共北方局领导;冀鲁豫行政公署受晋冀鲁豫边区领导,冀鲁豫军区受八路军总部领导。同时,全区进一步实行“敌进我进”战略战术方针,一方面领导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一方面组织武装工作队、分遣小分队,向敌占区挺进,对敌伪展开大规模政治攻势,繁殖敌占区的群众游击战争;认真执行党的土地政策,深入减租减息发动群众,整顿和发展了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坚持和巩固了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斗争形势开始好转。
(四)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为根据地建设全面发展、迎接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时期
从1943年开始,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的形势开始逆转,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始走向恢复和再发展的道路。1943年1月至2月,中共太行分局在涉县温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邓小平提出了晋冀鲁豫边区今后斗争的基本方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根据地,从各方面去积蓄力量,为反攻和战后做准备。据此,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继续贯彻“敌进我进”方针,组织更多的武工队、小部队,深入敌后,大力瓦解伪军、伪组织;继续贯彻精兵简政政策,加强地方武装,主力部队全部地方化;健全县、区、村各级指挥部工作,普遍建立群众性的情报通讯网和秘密情报站;在根据地边沿地区,实行抗日戒严,开展群众性的锄奸防谍斗争,坚决打击敌人的“蚕食”和扫荡。1943年1月,水东地区划归冀鲁豫边区。5月份,太行、太岳、冀鲁豫等根据地粉碎了日军空前规模的大扫荡。6、7月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冀鲁豫区军民坚决反击了国民党军李仙洲部的进攻,有力配合了陕甘宁边区的斗争。8月,太行、冀鲁豫两区组织了林南、卫南战役,开辟了豫北、太南、卫南广大新区。在此期间,晋冀鲁豫军民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组织起来,生产自救,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指示,经过艰苦斗争,战胜了严重的灾荒。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苏联军队节节胜利,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日军在迅速衰败,国民党的政策更加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我党已经成为抗日救国的重心。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共中央提出的“积蓄力量、壮大力量、准备反攻”的方针下,一方面继续深入整风,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从思想上、物质上做准备;一方面对敌展开局部反攻,对伸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腹心地区的敌伪据点发动攻势,大大改变了根据地被分割、封锁的局面。5月,根据中共北方局的指示,冀南与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成立了中共平原分局。7月以后,又组织部队挺进豫西,加强水东地区,扩大了解放区,壮大了自己力量。
1945年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热烈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展开大规模的攻势作战。连续进行了道清、豫北、南乐、东平、安阳、阳谷等战役的巨大胜利,攻克伪据点1700多处,收复县城28座,大量地歼灭了敌人,解放区迅速扩大。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9日,毛泽东主席号召中国人民一切武装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10日,朱德总司令发布了进军令。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立即组成声势浩大的反攻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对敌伪展开全面反攻。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却命令日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继续抵抗八路军,并命令国民党军沿同蒲、平汉、津浦、平绥等线,向华北解放区进攻,企图夺取人民抗战胜利果实,以恢复其全国性的反动统治。八路军一面对日伪军继续反攻,一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犯予以反击。经过全区军民英勇奋战,自8月11日到9月20日,攻克县城59座,歼灭敌伪5万余人,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区连成一片。8月20日,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与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和武安县。自此,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四个根据地组成统一的晋冀鲁豫战略根据地(后称解放区),成为全国七大战略区之一。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共消灭日伪军42万余人,收复国土18万平方公里,县城105座,解放人口2400万人,主力部队发展到30万人,民兵发展到40万人。
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一二九师建立的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九千将士上前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发动了响堂铺战斗、香城固战斗、磁武涉林反顽战役、邯长战役、百团大战、道清、豫北、南乐、东平、安阳、阳谷等一系列战役战斗,歼灭日伪军42万人,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栋梁之才,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锻造出了一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刘邓大军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抗日前线时,兵力仅有9160人。经过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发动一系列战斗战役,广泛组织群众抗日,建立人民战争武装体系,到1945年9月抗战结束时,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主力部队达到30万人,民兵达到40万人。在艰苦卓绝、激烈战斗的环境中锻造出一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刘邓大军,成为解放战争中一支强大的战略部队。
(二)创造和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对敌斗争形式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为了大量消灭敌人,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歼敌方式,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一是伏击战。利用日军轻视我军的弱点,进行了许多伏击战,取得了响堂铺、香城固、彭城大捷、吕洞固等一系列伏击战的胜利,打得敌人心惊胆寒。二是敌后战。实行"敌进我进",派出武工队挺进敌占区,进行宣传和瓦解工作,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把斗争推向敌占区,极大扭转了被动局面。三是进攻战。进行攻势作战,拔除日伪据点,缩小敌占区,扩大根据地,发展壮大自己。四是麻雀战。八路军和武工队、民兵利用熟悉的地形地貌,三人一伙,五人一群,突袭敌人,像麻雀一样满天飞,使敌人防不胜防,疲于奔命。五是地道战。抗日战争期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为了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建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结构复杂、能打能藏能转移的的地道网。至今,在峰峰矿区山底村还保留十分完整的地道遗址,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此外,根据地军民还采取地雷战、破击战、围困战、联防战等多种多样的游击战法,打得日军晕头转向,狼狈不堪,彻底把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三)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
根据地建设与抗日战争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正如邓小平所说:“建设根据地(包括武装、政权、群众和党的建设)与对敌斗争,具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性。经验证明:没有根据地,就不能坚持对敌斗争。”
根据地的建设首先是党的建设。晋冀鲁豫地区早有党的组织,“七七”事变后得到很大发展。但随着党组织的日益扩大,党员数量激增,斗争形势深入发展,党员的思想和作风有些不适应。因此,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各级党委经常对党员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提高其水平。特别是经过整风学习,普遍提高了党员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这不仅保证了对敌斗争和其他爱游戏体育任务的完成,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发展。到1945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辖4个行署,26个专署,198个县,3.2万余个行政村,占全国各抗日根据地总战绩、总面积、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地区的抗战任务,而且对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四)大力支援了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从人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援了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地处陕甘宁边区的东部,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战略屏障,从军事、经济和物力上有力地保护了党中央。同时,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对其他抗日根据地也给予有力支持。1938年夏,第一二九师以第五支队和津浦支队(共五个营)增援山东冀鲁边区,迅速扩为四个团,帮助该地区摆脱了困境,增添了骨干力量。1940年,根据地以第二纵队1.3万人南下华中,增强了该地区的抗战力量,后来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成为苏北地区对敌斗争的骨干。1944年,根据地又以七个团和一批党政干部南下河南登封、新安地区,开辟了豫西根据地,成为中原战略区的重要部分。这些支援,既对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起了很大帮助作用,也充分反映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崇高的集体主义的精神。
(五)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
刘伯承、邓小平在领导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在战争中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人才。建国后,从这里走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2位元帅(刘伯承、徐向前)、3位大将(陈赓、王树声、黄克诚)、18位上将、48位中将、295位少将,先后有近百位一二九师老首长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这里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发祥地”、“中国改革开放的萌芽地”。
抗日战争期间,在每个革命历史阶段,每个较大的战役战斗中,为了革命的胜利,晋冀鲁豫根据地有无数的指战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成千成万的先烈为党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晋冀鲁豫党政军民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将永远载入光荣的中国革命斗争史册。
三、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现实启示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及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要坚定不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高我国综合实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以弹丸小岛之所以敢冒天下之不韪,悍然入侵国土面积比他大二十六倍的中国,肆意践踏中华神州大地,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自恃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国积贫积弱、国力衰弱,经济实力落后、人民思想愚昧。“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就被欺侮”。在当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要牢记这个刻骨铭心的历史耻辱和教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科学谋划发展规划,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度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千方百计提高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革命先烈的遗愿,才能无愧于党的伟大事业,无愧于人民的殷切希望。
启示之二:要坚定不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之所以由弱到强、蓬勃发展,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全面胜利,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正确的贯彻和落实。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担负的发展任务更为艰巨。要应对好各种复杂形势,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始终保证党的先进性,使各项政策措施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执行有力。
启示之三:要坚定不移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各级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政府牢记党的宗旨,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命运,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关系、鱼水之情,这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根本原因。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革命传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多为群众谋利益,多为群众办实事,多为群众办好事,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舒心。
启示之四: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抗日战争期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对日作战中,结合实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执行党的各项抗战路线方针政策,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对敌斗争方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我们更加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启示之五:要坚定不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动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抗日战争之所以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全面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党我军实行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最大限度团结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抗战、支持抗战、拥护抗战。今天,我们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更加伟大、任务更加艰巨、时间更加漫长,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实行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社会各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